中重度智障学生教学班课程改革及评价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 : 2012-10-24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使特殊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作为特殊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智障儿童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制约培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些关键问题也在逐渐暴露出来。目前,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培智学校招收的智障学生中,中重度智障儿童的比例越来越高。这样,现行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及其教科书的使用上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很不适用于中重度智障学生。近两年来我校开展了中重度智障学生教学实验,对中重度智障学生教学班的课程设置、组织形式、教材使用、评价管理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一、关于中重度智障学生教学班的课程设置

1为什么要改革中重度智障学生的课程设置

我国的培智学校目前依然以在普通学校长期延用的学科课程为主,主要开设有语文、数学、常识、音乐、体育、美工、劳动技能等课程。学科教学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通过传授比较系统的知识,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安排设计的,在普通学校有其自身的长处,因而被广泛采用。由于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只能达到普通小学低年级的水平,认知分化能力差,因而很难在大脑里建立起各个学科体系。而学科课程采取科讲授的方法,课程内容也过份注重于文化知识方面,因而忽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另外,学科课程重视各个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而忽视各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至使各学科内容相对割裂、脱节,各自孤立成为独立体系。对于中重度智障学生来讲,他们所需要的是实用性很强的生活化知识、经验及技能。因此,对他们进行的教育不应是以文化为主的教育,而应是以生活经验为中心,融入一些读、写、算等学科知识的生活技能训练教育,是一种实用生存教育,因此这也是学科教学的任何一门所无法承担的。针对学科教学在智障教育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智障教育中采用综合化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因此对中重度智障学生实施综合化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2、我校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课程设置方案

前国家教委在1994年10月22日颁布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对中度智障学生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规定,即"通过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与训练,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大限度的补偿其缺陷,使其掌握生活中实用的知识,形成基本的实用能力和必要的良好习惯,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综合课程的确定是符合教育训练纲要的要求的,根据这一培养目标,《纲要》中对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训练内容分为生活适应、活动训练和实用语算三个方面,并规定在教育训练中可根据中度智障儿童的特点,实行综合化教学。在《纲要》中,对中度智障儿童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必要的综合,传统的分科教学和内容分别归入"生活适应"、"活动训练"、"实用语算"三个训练范围内。

我校自2000年秋季开始实施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教学改革工作,在低年级中成立了一个中重度实验班。根据我校师资及学生实际状况并依据《纲要》所提出的三个训练范围,将中重度实验班课程设置为应用、家政、活动三科。

应用侧重于实用语文、实用数学、自然常识内容;家政侧重于劳动技能、生活常识、社会常识内容;活动侧重于音乐、体育、美工等内容。也就是上面所述,将传统的分科教学和内容分别归入三个训练范围。

二、关于课程的实施及组织形式

1、课程课时分配

根据我校中重度实验班学生实际状况和年龄特点以及师资情况,依据课程计划中低年级周课时量为30课时的要求,除安排一节班会课外,具体课时分配如下:应用14课时、家政6课时、活动9课时。

2、确立各领域目标

在《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所提出的中度智障学生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分别制定出各领域分目标。

无论是哪一个领域培养目标的制定都必须坚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因为我们的学生毕竟要走向社会、面对社会。我们特殊教育的方针也正是要把这些智障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奠定基础。

3、实施流程

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成,有赖于课程的实施,教师在依据中度智障儿童课程纲要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学生的个别需要,参考课程纲要为每个学生制定和安排个别化的课程,其实施的主要流程:

评估学生的特殊需要------选择和收集教材内容------分析教材------拟定个别化教育方案------规划各项能力的指导方式------安排课表------编选教材------设计教学计划------规划学习空间、布置教学环境------进行教学------评价教学效果

4、组织形式

智障学生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这种差异几乎遍布身心发展的所有领域,中重度学生的差异更加明显。传统的班级授课不适合于中重度智障学生,对他们必须实施因材施教,结合实际为每个学生制定个别教育计划,针对学生的基础和需要,确定学习目标。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打破班级一个目标、一个教案的集体授课方式。通过"相同内容不同要求"和"不同内容不同要求"有机穿插的教学方式,解决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的提高,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每节课后要有课后小结(具体在教案中体现),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存在问题、补偿措施等都要有一个可行性分析。以便做出和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每个学期末,实验教师要上交一份阶段性报告。

三、关于教材的使用

现行的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是专为适应轻度智障学生编写的,随着中重度智障儿童在招生比例中的逐步增加,这套教材很难适用于中重度智障学生。

天津市教研室特教研究室组织相关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和部分教研员于2001年开始编写中重度智障学生《实用语文》和《实用算术》教材。我校也有幸参与了《实用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这套教材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完全依赖于这套教材。我们鼓励实验教师在实用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补偿性、主体性等原则的指导下开展校本教材的编写,真正拥有内容设计的自主权,做教学的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目前我校实验班三类课程教材使用情况如下:

应用:天津市编中重度实用语文、实用算术;全国统编轻度常识教材;校本教材。

家政:轻度劳动技能教材、常识教材;校本教材。

活动:轻度体育、美工、音乐教材;校本教材。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操作中不论是中重度教材、轻度教材还是校本教材,它们不是完全分离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状况来重新整合。

四、关于评价管理

中重度智障学生课程的目的是让中重度学生掌握实用的社会适应技能,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评价的内容、形式和方式要具有实用性、活动性和综合性,根据课程的目标要求,设计不同的活动和真实的情境来评价,在评价中还要注意综合运用。根据具体内容,其评价方式还有观察法、成果展示法、民主评议法、交谈法、问卷法等。评价内容不能仅局限于认知水平,还要注重动作技能与情感领域的评价。评价中遵循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即注意日常的检查评价,又注意期末或阶段性评价等。

在期末的评价工作中,我们重点评价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的效果,二是学生学的效果。具体方式:在由实验教师提供的本学期所学全部内容中,由教导处从中选取六项内容来进行综合评价。考核人员由学校行政人员、实验教师和其他教师代表共同组成,对考核结果给予恰当的评价,并填写考核评价表。(表三)

五、实验中应注意问题及今后工作思路

1、教学与评价要坚持与补偿缺陷相结合。实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缺陷给予有效的补偿训练活动,要遵循特殊教育的规律,符合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水平,要面向全体学生,补偿生理和心理缺陷,利于全面素质的提高,生动、活泼、主动的得到发展。

2、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教学班的教学与评价要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要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生产劳动的实际相结合,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面对生活,能够真正自食其力。

3、中重度教学班的教学与评价不能仅局限于学校活动,还要努力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寻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共同做好学生的补偿训练和评价。

4、今后工作中还要对三大训练范围的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方法作适当调整,使之更趋于合理与完善。

以上结合我校开展的中重度实验班的教学实验,就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教学班的课程设置、组织形式、教材使用以及评价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工作,做了一些探讨和尝试,尚有很多待完善之处。今后还要开拓思路,勇于创新,逐步使此项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具可操作性,更好的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